查看原文
其他

威廉·华兹华斯《我们是七个》

英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We Are Seven

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


A SIMPLE Child,

That lightly draws its breath,

And feels its life in every limb,

What should it know of death?


I met a little cottage Girl: 5

She was eight years old, she said;

Her hair was thick with many a curl

That clustered round her head.


She had a rustic, woodland air,

And she was wildly clad: 10

Her eyes were fair, and very fair;

—Her beauty made me glad.


‘Sisters and brothers, little Maid,

How many may you be?’

‘How many? Seven in all,’ she said, 15

And wondering looked at me.


‘And where are they? I pray you tell.’

She answered, ‘Seven are we;

And two of us at Conway dwell,

And two are gone to sea. 20


‘Two of us in the church-yard lie,

My sister and my brother;

And, in the church-yard cottage, I

Dwell near them with my mother.’


‘You say that two at Conway dwell, 25

And two are gone to sea,

Yet ye are seven!—I pray you tell,

Sweet Maid, how this may be.’


Then did the little Maid reply,

‘Seven boys and girls are we; 30

Two of us in the church-yard lie,

Beneath the church-yard tree.’


‘You run above, my little Maid,

Your limbs they are alive;

If two are in the church-yard laid, 35

Then ye are only five.’


‘Their graves are green, they may be seen,’

The little Maid replied,

‘Twelve steps or more from my mother’s door,

And they are side by side. 40


‘My stockings there I often knit,

My kerchief there I hem;

And there upon the ground I sit,

And sing a song to them.


‘And often after sun-set, Sir, 45

When it is light and fair,

I take my little porringer,

And eat my supper there.


‘The first that died was sister Jane;

In bed she moaning lay, 50

Till God released her of her pain;

And then she went away.


‘So in the church-yard she was laid;

And, when the grass was dry,

Together round her grave we played, 55

My brother John and I


‘And when the ground was white with snow,

And I could run and slide,

My brother John was forced to go,

And he lies by her side.’ 60


‘How many are you, then,’ said I,

‘If they two are in heaven?’

Quick was the little Maid’s reply,

‘O Master! we are seven.’


‘But they are dead; those two are dead! 65

Their spirits are in heaven!’

’Twas throwing words away; for still

The little Maid would have her will,

And said, ‘Nay, we are seven!’



我们是七个


我碰见一个乡村小姑娘:

她说才八岁开外;

浓密的发丝一卷卷从四方

包裹着她的小脑袋。


她带了山林野地的风味,

衣着也带了土气:

她的眼睛很美,非常美;

她的美叫我欢喜。


“小姑娘,你们一共是几个,

你们姊妹弟兄?”

“几个?一共是七个,”她说,

看着我象有点不懂。


“他们在哪儿?请给我讲讲。”

“我们是七个,”她回答,

“两个老远的跑去了海上,

两个在康威住家。


“还有我的小姐姐、小弟弟,

两个都躺在坟园,

我就位在坟园的小屋里,

跟母亲,离他们不远。”


“你既说两个跑去了海上,

两个在康威住家,

可还说是七个!——请给我讲讲,

好姑娘,这怎么说法。”


“我们一共是七个女和男,”

小姑娘马上就回答,

里头有两个躺在坟园

在那棵坟树底下。”


“你跑来跑去,我的小姑娘,

你的手脚都灵活;

既然有两个埋进了坟坑,

你们就只剩了五个。”


小姑娘回答说,“他们的坟头

看得见一片青青,

十二步就到母亲的门口,

他们俩靠得更近。


“我常到那儿去织我的毛袜,

给我的手绢缝边;

我常到那儿的地上去坐下,

唱歌给他们消遣。


“到太阳落山了,刚近黄昏,

要是天气好,黑得晚,

我常把小汤碗带上一份,

上那儿吃我的晚饭。


“先走的一个是金妮姐姐,

她躺在床上哭叫,

老天爷把她的痛苦解了结,

她就悄悄的走掉。


“所以她就在坟园里安顿;

我们要出去游戏,

草不湿,就绕着她的坟墩——

我和约翰小弟弟。


“地上盖满了白雪的时候,

我可以滑溜坡面,

约翰小弟弟可又得一走,

他就躺到了她旁边。”


我就说,“既然他们俩升了天,

你们剩几个了,那么?”

小姑娘马上又回答一遍:

“先生,我们是七个。”

卞 之 琳 译



《我们是七个》是华兹华斯于1798年写的一首抒情叙事诗。这首诗的开头描写了一个单纯的孩子,他有力的呼吸,挥舞着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四肢,过着他快活的时光。他真的懂得什么是死亡吗?由这个问题出发,诗人记述了他与一个八岁的农家小女孩的对话,带着读者进入了儿童的心灵世界。
下面就从诗中的语言,诗中的自然和诗中的童心三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诗中的语言
尽管华兹华斯的体裁各异,诗体多变,但在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清新、隽永、朴素、亲切的气息。这种语言特色不但与18世纪新古典主义者诗人擅用的工整优雅、警句格言迭出的英雄双行体截然不同,而且与同属于浪漫主义时期的布莱克,以及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等人也大相径庭。正如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第二版中对诗歌的定义那样,他的诗多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用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语言,故其语言也较为简单,朴素,这使得他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不晦涩,且简单易懂。
比如本诗,整首诗共十七节,前三节讲述了诗人偶遇农家小女孩,简单的描述了一下小女孩的外貌及穿着,剩下的十四节全是诗人与小女孩的对话。描写小女孩外貌时,简单的几个词“一头茂密的卷发,头发像杂草”、“她就是个乡下孩子的样子,但是她的眼睛非常非常漂亮”,就勾勒出了农家小女孩的特征――外表普通,心灵单纯,美丽。在下面的诗人与小女孩的对话中,更是体现了简单朴素,清新易懂的语言特色。诗人在诗歌中描写小女孩的回答时,先是她“惊奇地向我张望”,而后又是“随口回答”,然后是“回答得又快又利索”,最后是“坚持回答”。这一连串对小女孩语气的描写,简单而直接,却能使读者对小女孩的形象有深刻的认识。诗中语言虽简单,却有返璞归真的感觉。
二、诗中的自然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又是“湖畔派诗人”之首,他追求浪漫,热爱自然。华兹华斯深受流行于19世纪的一些哲学思想的影响,其中包括启蒙主义运动,卢梭“回归自然”的理论思想以及泛神论,从而使华兹华斯形成了自己对自然独特的认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自然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自然是人类的良师,朋友和保护者。在他的眼里,自然才是真善美的完美体现,才能给人以生命的真谛和领悟。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因此华兹华斯的诗歌无不体现着他对自然的这种情结。
虽然本诗并没有像“Lines Composed a Few Miles Above Tirtern Abbey”那样描述大自然的风景,但在诗中,他写道“She had a rustic, woodland air. And she was wildly clad.”她就是个乡下孩子的样子,胡乱穿几件衣服,一身山野的气息,就是这样一种自然的美,”Her beauty made me glad.”诗人被震撼了。这既描写了他们所处的环境,又间接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在下面的和小女孩的对话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自然风景,但是在对话中,当诗人问小女孩兄弟姐妹几人时,小女孩回答道:“我们是七个,两个去了威尔士的码头,两个去了海上工作。”让人联想到浩瀚无尽的大海。在诗人纠正小女孩他们是五个人时,小女孩反驳道:“坟堆看得见,青绿一片”“离我家门口二十步左右”“两座坟相挨相靠”。通过小女孩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逝去的人不再具有肉体,但是灵魂长存,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里体现了诗人“天人合一”的自然情结。只有在大自然中,人的灵魂才得以永生,才能给人以生命的真谛和领悟。
三、诗中的童心
真正优美的诗歌必然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显露。华兹华斯很小时就喜欢独自在田间漫步,欣赏大自然美丽的风景,思考自然与人生。童年的经历,对其儿童观的形成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所提出的“儿童乃成人之父”以及“灵魂前存在”的观点是其儿童观的核心内容。
本诗中讲述的童心,是本诗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开篇第一句写道”A simple child”一个纯洁的孩子,仅此一句,就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儿童的爱怜与欣赏。在诗中的第四节,诗人问小女孩她兄弟姐妹共有几人,她说我们是七个,两个在威尔士的码头,两个去海上,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在她家附近教堂的墓园里。在这个小女孩的心里,分不清生与死的界限,她自己还常常到那织自己的毛袜,常常带着她的碗到墓园里,独自地吃,独自地唱,唱给她的在土里长眠的哥哥姐姐听。虽然他们静悄悄地没有回应,但在小女孩烂漫的童心中却不曾感到生死间有不可思议的阻隔。所以,尽管诗人一再纠正女孩,说他们只有兄妹五人,但小女孩却断然否定道:“不,我们是七个。”简单的话语,执拗的语气,虽然幼稚,却反映出儿童的天真和对亲人无尽的爱。在诗人看来,儿童虽然对世俗事物懵懂无知,却保持着内心的纯洁与天真,在成人的世界里,却缺少了这份纯洁与天真。诗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儿童的怜爱,更体现了诗人对儿童的热爱,对童真的赞美和对儿童时代的向往。在当今社会,人们的很多情感或许会变淡,情感变淡或许会减少许多失去的痛苦,但是,很多情感,我们是无法改变的,很多信念我们会一直执着的。就像那个小女孩,一直坚信“我们是七个”,无论身处何方,经历何事,唯一不变的是“我们是七个”,天上,人间,只要是你在心中。这里正体现了诗人的儿童观――“儿童乃成人之父”。在诗人看来,在文明社会中保持对自然的虔诚,成人后保留一颗童心,是实现完美人生的必要条件。
总之,诗歌以对话的形式,用简洁、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童真的赞美和对童年的向往。华兹华斯对儿童时代的留恋和对童真的赞美,使得诗歌超出了纯粹写景咏物的范围,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体现了诗歌真正的美。( 武 媛 )




鲁达基(859—940)是波斯第一位古典文学大师,也是波斯及所有用波斯语的民族的古典诗歌的奠基人,被尊称为“波斯诗歌之父”、“诗人中的亚当”、“诗歌的北极星”。鲁达基生活在波斯萨曼王朝时期,8岁谙熟《古兰经》,从小会唱许多民歌,还会编词弹唱,因诗名甚大被召入宫廷。宫廷生活使他一度脱离人民,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诗歌。但诗人毕竟来自下层社会,在目睹宫廷内幕后,变歌颂为劝谏,因而失宠被逐出宫廷,还遭受酷刑被挖去双眼。晚年在故乡塔吉克斯坦度过几年悲惨生活后去世。
鲁达基一生创作异常丰富,据考写过130多万行诗句,但留存至今只有1000多首两行诗。他的诗歌有明显的民族倾向,体现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思想。他运用了各种诗歌形式,并予以完善和定型,开创了中古波斯诗歌之路。据说波斯诗歌中有名的四行诗体“鲁拜”(一译“柔巴依”)就是由他创始的。这种诗体后来在海亚姆那里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鲁达基去世前后,另一位波斯大诗人菲尔多西(约940—1021)在霍腊散图诞生。菲尔多西出生于破落的名门世家,从小受过良好教育,通晓阿拉伯语和中古波斯—巴列维语,阅读了不少古籍文献,搜集了许多民间传说和英雄故事。他生活的时代是波斯历史上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灭亡了萨桑王朝,把波斯帝国变成哈里发国家的行省。当时波斯人民深感亡国的哀痛,被推翻的萨桑王朝后代也想借人民的爱国热情来恢复他们失去的统治地位,热心提倡恢复古代传统,搜集过去的英雄故事,鼓励文人用波斯语写作。正是在这种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氛围影响下,菲尔多西把毕生的精力都耗费在了史诗《列王纪》(一译《王书》)的创作上,自称“我要写这部尽人皆知的皇家诗篇,就是要在世界上留下一个纪念”。
这部历时35年写就的巨型文人史诗共计6万联(12万行),结构宏伟,内容丰富,可视为一部东方的荷马史诗。它从波斯远古神话传说写起,一直写到萨桑王朝的末代国王,时间跨度长达4600多年,涉及波斯25代王朝和50位帝王的故事和传说。全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神话传说,其中以铁匠卡维与异族暴君作斗争的传说最为著名。卡维被暴君逼得忍无可忍,扯下围裙挂在杆子上作旗帜,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最后取得了胜利。后来,围裙就成了波斯国旗。
第二部分是全诗的核心,讲述了鲁斯塔姆的英雄业绩。鲁斯塔姆集忠勇、骄傲和自尊于一身,在反对异族侵略中建立了功勋,成为2000年来波斯民间文学中最受尊敬的英雄、家喻户晓的勇士。
第三部分是历史故事,叙述阿拉伯人入侵前萨桑王朝期间28位帝王的故事。
《列王纪》是沦于异族统治下波斯人民爱国主义热情的集中体现,它歌颂民族英雄,谴责暴君统治,向往国泰民安的盛世,主张国家独立统一。整部史诗充满了强烈的民族独立思想和反抗异族压迫的爱国精神。同时,它还被看作是波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从艺术上看,它把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和现实矛盾结合起来,形象生动感人,语言通俗优美,标志了达里波斯语创作的第一高峰。
莪默·海亚姆(1048?—1122)是继菲尔多西之后的又一位大诗人。但长期以来他以哲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著称,其文学成就一直无人知晓。直到19世纪下半叶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人菲茨杰拉德发现了这位东方诗人,选译了后者创作的101首“鲁拜”体诗,冠以《鲁拜集》之名出版后,这位东方的大诗人才为世界所知。
海亚姆出生在霍腊散省,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6岁被引入塞尔柱苏丹列克沙赫的宫廷,致力于科学研究。苏丹去世后,他的生活陷入困境,还受到宗教反动势力的迫害。晚年曾到麦加朝圣。后来死于自己的故乡内沙布尔。
海亚姆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创作了数百首“鲁拜”体抒情诗。“鲁拜”在波斯语中意为“四行诗”,每首四行,多数是一、二、四行押韵,有点类似我国的绝句。学者们还没考证出鲁拜体和中国的绝句之间的亲缘关系。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绝句通过丝绸之路从中国传入波斯,形成鲁拜体,因为鲁拜体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唐朝,此时绝句已经非常成熟。但相反的交流路线也不是没有可能。
菲氏选译的101首“鲁拜”体诗,每首诗都独立成章,通篇又自成体系,从中可以梳理出诗人流动的情思、连贯的意象和富有哲学意味的思想探索轨迹。作为一名科学家,诗人既关注宇宙的形成、人的起源等问题,更关注人生的真谛和死后的归宿。他并不盲目相信伊斯兰教的现成答案,而是通过自己的作品对宗教神学表示了公然怀疑,对人生之谜进行了痛苦的探索。
《鲁拜集》中的诗篇富于浪漫主义的激情,想象丰富,语言铿锵有力,抒情和哲理常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像李白“斗酒诗百篇”一样,酒也是海亚姆诗歌中反复出现、不断歌咏的一个主题意象。郭沫若曾说,在海亚姆的《鲁拜集》中,可以“看出我国李太白的面目来”。
只要在树阴下有一卷诗章,
葡萄酒一壶和面包一方,
还有你,在荒野里伴我歌吟,
荒野呀就是美丽的天堂!

诗人由对酒的歌颂,进而歌颂盛酒的陶罐。人死之后,肉身化为泥土,泥土又被人用来制作陶罐。饮酒者的唇触到陶罐时,是否会想到它曾经是另一个生命?

我把唇俯向这可怜的陶樽,
想把我生命的奥秘探询;
樽口对我低语道:“生时饮吧!
一旦死去你将永无回程。”

我想这隐约答话的陶樽
一定曾经活过,曾经畅饮;
而我吻着的无生命的樽唇
曾接受和给予过多少热吻!
这里,诗篇既向禁欲主义提出了大胆挑战,又对生命本质进行了深层思考。理性的思考和非理性的迷惘交织在一起,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与500年后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在坟场上面对一个骷髅的头盖骨展开的哲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土,是海亚姆诗中另一意味深长的意象。关于土的生命、土的价值、土的质地、土的传说、土的位置以及土的抱怨,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和遐想。
……我记起曾在路上遇见
陶匠在捣黏土一团;
黏土在用湮没了的语言抱怨:
“轻点吧,兄弟,求你轻点!”

岂不闻自古有故事流传,
世世代代一直传到今天,
说是造物主当年造人
用的就是这样的湿泥一团?
内扎米(1141—1209)原名伊里亚斯,出生于现在的阿塞拜疆。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曾在故乡的伊斯兰经院攻读文学,精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等多种语言,对哲学、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都有深刻研究,此外,他还谙熟古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典故。内扎米给后世留下的最有名的作品是被称为《五卷书》的五部叙事长诗,分别为《秘宝之库》、《霍斯陆与西琳》、《蕾莉与马杰农》、《七美人》和《亚历山大故事》,其中以《蕾莉与马杰农》艺术成就最高。全诗长8000联(16000行),讲述了一段类似中国“梁祝”的故事。马杰农原名盖斯,在学堂与一女同学蕾莉相爱。但他们的爱情违反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时人反对。蕾莉被其家人接回家,两人相思成疾。盖斯精神失常,成为疯子(马杰农在阿拉伯语中意即“疯人”)。最后这对年轻人含恨死去。《蕾莉与马杰农》充分体现了内扎米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语言技巧。在写到马杰农去看望已被遣送回家的心上人蕾莉时,诗人运用了对称的联句和大量的排比句来塑造人物、渲染气氛,创造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
蕾莉像一轮明月,清辉泻地,
马杰农似一棵嫩草,在月光下摇曳。
蕾莉好似枝头的一朵鲜花,
马杰农悲伤得珠泪遍洒。
她哪是蕾莉,她就是一位天仙,
他哪是马杰农,他就是一团火焰。
蕾莉是未经秋霜摧残的茉莉,
马杰农是遭秋风扫荡的草地。
蕾莉秀丽得胜过晴朗的黎明,
马杰农是黎明前熄灭的孤灯。
蕾莉肩披长发秀美飘逸,
马杰农双耳戴环忠心不移。
蕾莉有如一杯晨酒,安慰心灵,
马杰农似教徒听道,无限虔诚。
……

全诗犹如诗人自己所说,“每联诗句都似串串珍珠放射光辉,没有败笔,全篇充满艺术的韵味”。



13世纪波斯出现了一位大诗人萨迪(1205—1292)。他出生于设拉子,在蒙古人入侵中亚后远离故土,作为“达尔维什”(游方僧)漫游各地,到过亚非各国广大地区,还到过中国新疆,一生几乎都在漂泊中度过。直到1256年旭列兀王朝建立后才回故乡定居,从事诗歌创作。
萨迪保存下来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两部教诲性故事诗集《果园》和《蔷薇园》。据说《果园》写出后,萨迪名声大振,国王邀请他进宫做宫廷诗人,但被他婉言谢绝。他写了一首诗说:“自食其力,静坐养神,胜过金律玉带,公务在身!”
据诗人自述,《蔷薇园》的写作缘由因一位朋友而起。一天,萨迪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两人一起散步。时值阳春,园中蔷薇盛开。朋友摘了许多鲜花想带回去。萨迪说,这园中的蔷薇都是要凋谢的,即使是蔷薇园中的花也不能久存,圣人说“凡属不能长久的东西,你不要珍爱它”。为此,萨迪准备写一本《蔷薇园》,相信“它的绿叶不会被秋风的手夺去,它的新春的欢乐不会被时序的循环变为岁暮的残景”。
《蔷薇园》采用了散文和诗歌交替的形式写成,散文用来交代写作背景和讲一些小故事,故事中间穿插哲理性或格言式的短诗,点明故事要义或作者主旨。全书共八个部分,包括“记帝王言行”、“记僧侣言行”、“论知足常乐”、“论寡言”、“论青春与爱情”、“论老年昏愚”、“论教育的功效”、“论交往之道”等,可以看作是萨迪长期流浪,观察人情世故和社会现象后的智慧结晶。
“记帝王言行”卷一的故事,通过一个国王与宰相的谈话,提出了“天下得失在于民心的向背”的见解,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政治理想。对豪绅恶霸、贪婪的商人和骗人的僧侣的讽刺在《蔷薇园》也随处可见。一则故事中讲到,有个星相家白天出外去骗人,回家后发现自己的老婆和别的男人睡在一起就破口大骂。有人就讽刺他说:“你不知道家里的光景,怎知道天上的情形?”弄得这位星相家哑口无言。
《蔷薇园》中更多的是一些发人深思的警句、短语,多方面地触及时事,总结实际生活中的经验,阐发深刻的哲理。如:
与其抱手而立伺候权贵,不如动手操劳搅拌泥灰。
勤劳远比黄金可贵。
圣徒的乞求是为了得到神圣的时间,不是为了使生命变得舒适悠闲。
良善者的美名将万古流芳;名声败坏者,虽然活着却犹如死人。
《蔷薇园》既是萨迪一生思想、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也是一幅中世纪波斯社会生活的风俗画。这部书问世后,几个世纪内传遍中亚、西亚各国。在17世纪又成为最早被欧洲人翻译成西方文字的东方名著之一。




推荐阅读:

爱尔德里特·隆德恩诗5首

塞尔努达诗3首

约翰·厄普代克诗2首

西奥多·罗特克《插枝》

玛丽·施比斯特诗7首

曼德尔施塔姆诗6首

简·凯尼恩《征战忧郁》

勒内·夏尔诗20首

乔治·塞菲里斯诗14首

奈莉·萨克斯诗15首

安娜·斯沃尔诗16首

杰克·吉尔伯特诗选18首

曼德尔施塔姆诗12首

简·凯尼恩诗18首

勒内·夏尔诗14首

勒内·夏尔《三十三个片断中》

勒内·夏尔诗8首

勒内·夏尔诗4首

勒内·夏尔诗8首

埃德温·阿灵顿·罗宾逊诗4首

简·凯尼恩诗10首

朱迪丝·赖特诗10首

曼德尔施塔姆诗3首

曼德尔施塔姆《列宁格勒》

茨维塔耶娃诗2首

普希金诗6首

普拉斯诗4首

安妮.卡森诗7首

茨维塔耶娃诗38首

茨维塔耶娃诗5首

涅克拉索夫《诗人与公民》

普希金《自由颂》3个译本

普希金《安德烈·谢尼埃》

普希金诗12首

乔治·西尔泰什诗9首

切斯瓦夫·米沃什《诗论》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山之诗》

塔尔科夫斯基诗13首

茨维塔耶娃诗4首

茨维塔耶娃诗6首

茨维塔耶娃诗9首

帕乌拉·伊诺德尔诗4首

安娜·丽塔·佛朗哥诗4首

金子美铃诗23首

北欧现代诗选56首

乔治·西尔泰什诗6首

巴朗恰卡诗8首

德里克·沃尔科特诗3首

扬尼斯·里索斯诗10首

贾尼·罗大里诗2首

塔尔科夫斯基诗10首

雷沙德·克利尼茨基诗24首

卡比尔诗选

威洛德·库马尔·舒克拉诗2首

阿兰达蒂·苏布拉马尼亚姆诗2首

尼尔马尼·弗根诗2首

库蒂·雷瓦蒂诗2首

S.约瑟夫诗2首

纳姆奥·达索尔诗2首

阿朗·科拉特卡尔诗2首


疆场及无事 雅歌而餐饭
宁独锡和戎 更当封定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